就业指导

疫情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上下并举,长短相济

发布时间:2020-03-26

在全球范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增量就业都是最为困难的,特别是在外部不确定性风险较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2020年的重大疫情正是这种突发的不确定性的“黑天鹅”风险,导致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意愿下降;而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在增加,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将面临较大的供求矛盾。从供给方面看,2020年高校毕业生将再创历史新高,达到874万人,比2019年增长4.8%。还有为数不少的海外留学生将回国加入求职大军之中。从需求方面看,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在下降。根据佰职科技提供的网络招聘大数据,2019年8月1日到2020年2月29日网络发布的2020年应届毕业生招聘需求量,相比2019年应届毕业生同期需求量下降4.4%。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为积极稳妥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既需要毕业生个人全力以赴,也需要政府部门鼎力相助,既需要短期应急处置,也需要长期战略安排,做到上下并举,长短相济。

高校毕业生:短期考虑、长期规划要综合考虑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要自力更生,全力以赴。高校毕业生求职的短期策略在于挖掘更多的就业机会,强化岗位搜寻行为。
首先,高校毕业生要提升求职密度、广度与精度。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搜索职位信息,投递简历,电话或微信或邮件沟通;挖掘各种求职渠道,从在线人才招聘会到网络招聘检索,从学校就业部门到亲朋好友等各种社会关系等;了解自己,了解岗位要求及其用人单位的行业特点与组织文化等,不要广撒网,眉毛胡子一起抓。
其次,高校毕业生要接受就业“试用期”。鉴于就业的刚性匹配特点,如果无法一步到位,先接受一个能找到的最合适岗位“试用”。一旦不能很好地实现供求完美匹配,则可以考虑重新换一个岗位。
第三,高校毕业生要敢于接受艰苦的工作岗位。今年教育部将加大政策倾斜,鼓励更多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并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好大学生基层就业项目,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虽然最近二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是全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国民也只不过10%。大量艰苦地区、艰苦行业、艰苦单位和艰苦岗位缺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毕业生们应放宽眼界,将自己融入到祖国的发展建设中,投入基层、艰苦岗位建功立业。
最后,高校毕业生要尝试自我创业。像阿里、美团、快手、微信这样的数字平台经济在我国的飞速发展实际上为每一个普通国民都创造出了更加便利、更加低风险、更加成本有效性的创业方式。但是所有想创业的人,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创业肯定比就业更辛苦,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二是创业必须有所专长,自己有干货。
完全基于短期求职的考虑实际上会潜在地影响个人的求职行为,因此,高校毕业生不仅需要将就业的长期策略贯穿于求职过程中,而且要贯穿于个人的职业生涯之中。这个长期策略的两大支柱是塑造职业精神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首先,高校毕业生必须培养而且践行职业精神,从准备迈入职场之初就应该做到职业信仰、职业能力、职业行为、职业结果四位一体。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说到:在各行各业,即使在那些最微不足道的细节上,用科学的方法代替单凭经验行事的方法,也将带来巨大的收益……而这种最好的方法和工具只有通过对所有正在采用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分析,同时结合准确、精密的动作和时间研究才能发现和形成。这是我们每一个劳动者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又是现阶段我国劳动者最为欠缺的。职业精神始于今天,而不是未来。但是在求职煎熬期中很多毕业生实际上又把职业精神抛诸脑后。其次,在瞬息万变的数字经济时代,普通劳动者的职业前景非常不确定,存量人力资本的价值越来越小,人力资本折旧在加速,必须不断补充人力资本增量,唯一的选择就是基于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理论的终身学习,不断自我学习,培养新的技能,培养核心技能往深度化发展。
政策部门:应急方案,长效举措需兼备
网络招聘需求大数据显示,今年的就业形势的确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变得更加不易,仅仅依靠高校毕业生的自身努力可能难以应对这样的挑战。因此,政府在这个时候应该伸出援手提供特殊时期的就业应急支持,扶上马送一程。当前最紧要的工作就是实施“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别行动计划”,防止高校毕业生滑入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Training),确保进入MEETS(Mus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Training and Search)。这就是说政府应该确保高校毕业生或参加就业、或继续接受教育、或参加培训,或者在求职中。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底线。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应急解决方案有四项:
一是在稳定就业基本面上下功夫,尽快实施企业安全复工复产计划,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复工复产是“稳就业”头等大事。各级政府部门已经陆续出台各类政策,不仅通过税收社保延期减免直接降低用工成本,而且优化行政程序甚至直接提供物资资源的支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只有生产性活动才能真正解决内生地、可持续地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若要真正实现安全快速的复工复产,在政策到位之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点对点”的精准到岗服务。
二是在增加就业机会上下功夫,专门增加年度就业岗位需求,容纳更多高校毕业生供给。根据国务院的整体部署,教育部已经明确将重点加大基础教育、基层医疗、社区服务等领域招录;加大政策倾斜,鼓励更多应届毕业生参军入伍;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配合有关部门继续组织实施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三是在降低劳动力供给规模上下功夫,实施高等教育和专项培训适度扩增计划,减少高校毕业生的供给数量,缓解就业岗位紧张度。国务院已经明确扩大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和专升本规模。教育部计划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规模,比去年可能会增加18.9万。扩大普通高校专升本的规模,同比争取增加32.2万人。建议实施“国家应急培训项目”,鼓励大中型企业与高校合作或独立承办以满足企业招聘需求为目的的短期(一年以内)培训项目;鼓励社会教育培训专业机构实施附带就业安排的短期(一年以内)特别培训项目。政府利用就业专项资金或失业保险资金给与参加上述培训项目的劳动者适当补贴。
四是在强化职业搜寻匹配上下功夫,提供在线求职服务,延长求职到岗时间,提升求职匹配效率效果。当前,人社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已下发通知,鼓励高校和用人单位利用互联网进行供需对接,实行网上面试、网上签约、网上报到。同时通过引导用人单位适当延长招聘时间、推迟体检时间、推迟签约录取;举办“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等多种举措,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招聘服务。这些工作还需要进一步跟进和落实。
政府既要求有短期应急工具,又要有长期战略举措,长短相济,未雨绸缪。高校毕业生就业最核心的是五大战略举措:
一是要推动数字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创造更多更新的工作机会。基于数字技术的平台经济发展是近十年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现象,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而且催生了大量的新职业,更重要的是,从业者因借助数字技术平台直接面向客户提供服务,有助于培养自我负责精神与工匠精神。此外,数字经济平台因其就业的弹性大、分布型特征,有助于减缓经济与就业的剧烈波动,防止就业硬着陆。
二是要实施国家义务服务计划。建议参照国际上通行的义务兵役制度和志愿服务计划,设计国家义务服务制度,要求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到国家确定的特定地区、行业、机构和岗位完成一年的义务服务。国家义务服务计划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就业机制,消除了个人就业选择伴生的市场信号扭曲,增强青年人对国情的深刻理解、社会就业的荣誉感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参军入伍、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以及医院、养老福利、环卫消防等都可以纳入这个计划。
三是要实施人力资本关系多元化计划,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和刚性。在重大疫情影响下企业自主创新“共享用工”模式抱团取暖,以适应疫情之中不对称的劳动力需求强度和疫情之后劳动力需求平衡性回归的需要,实际上是大大降低了社会、企业和劳动者的就业压力。“共享用工”模式只是人力资本关系多元化的一种形式,实际上最具有弹性同时又能够有效满足等多方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模式是劳动雇佣关系与非劳动雇佣关系(如人力资源外包、合伙制、工作承接、平台众包、志愿服务等等)并存及其相互组合。
四是要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战略和终身学习战略,动态地保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作市场发展的要求。宏观上,贯通国民教育与社会教育,贯通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贯通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贯通线下教育与在线教育。微观上,加大学习工作量,强化专业能力培养,鼓励大型企业或行业协会独立或共建与本行业紧密相关的产业学院。建立人力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推动基于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理论的终身学习,才能够不断帮助个人进行技能升级。
五是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基于数字技术平台准确采集劳动者工作时间、地点、收入等数据,实时掌握工作交易情况,加快探索建立基于工作交易的新社会保障体系,而伴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技术快速在社会经济体系中部署,我们还需要加快研究从基本收入计划(UBI)到基于工作的基本收入计划(UWBI),以保障可能的“无工作”的经济范式下工作任务的重组与创造,特别是要提供普遍的基本生活保障。
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和人力资本折旧,而且关系到个人长期职业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高等教育投资回报,而且更关系到高水平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并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短期应急处置与长期稳定战略之间的平衡,而且涉及到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平衡,更需要平衡劳动力市场主体自我责任与社会保护之间的关系,既防止政策依赖,又防止保护不足。因此,一个上下并举、长短相济的综合性就业策略是回应平衡性要求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