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学习资料

正确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发布时间:2022-03-08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排在首位的就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这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指出了方向、凝聚了共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个概念。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活发展潜力、释放社会活力,改善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的一大步。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历史阶段,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要从全局上来看。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同等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在富裕的水平上会有高有低、在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在富裕的程度上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在时间上不可能齐头并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仅包括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也包括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有机统一的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等基本原则。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要抓紧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提出科学可行、符合国情的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估办法。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

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是一项长期发展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科学谋划,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在动态中向前发展。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是辩证的统一,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做大“蛋糕”是分好“蛋糕”的前提,分好“蛋糕”是做大“蛋糕”的有效措施。做大分好“蛋糕”,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其次,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实现新时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仅是民生领域的重要议题,更是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必须妥善处理就业的总量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关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有效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坚持市场化就业选择与政策性托底帮扶相结合,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再次,要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做好初次分配,按照各种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进行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主要体现效率优先原则。完善再分配,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强调通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及一些补贴体系等实现收入分配的相互协调。倡导第三次分配,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不断缩小社会差距。最后,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利益问题入手,强化公共资源投入保障,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改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研究基地 叶兵)

原载于《安徽日报》2022年3月8日 思想周刊

《安徽日报》链接:https://szb.ahnews.com.cn/ahrb/layout/202203/08/node_10.html#c891514